禁用“零添加”噱头 以零容忍守护食品安全
在健康消费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当下,“零添加”作为食品行业的热门标签,本应是品质与安全的象征。然而,现实中部分商家却滥用“零添加”概念,将其异化为营销噱头:有的在配料表中暗藏添加剂,却堂而皇之地标注“零添加”;有的将普通食品包装成“零添加”高端产品,谋取暴利。这些行为不仅欺骗消费者,更严重威胁食品安全。禁用“零添加”虚假宣传,必须以零容忍的态度,规范市场秩序、强化监管力度、提升公众认知,筑牢食品安全防线。
规范市场宣传标准,杜绝虚假概念炒作。“零添加”概念被滥用,根源在于市场宣传缺乏明确规范。当前,我国对“零添加”尚无统一的界定标准,这使得商家在宣传中有机可乘。部分企业故意模糊“零添加”的定义,将一些难以检测或微量的添加剂“隐身”,误导消费者认为产品绝对纯净。某知名饮料品牌在产品包装上醒目标注“零添加”,但配料表中却赫然列着多种人工合成甜味剂。规范市场宣传,需尽快出台“零添加”食品的国家标准,明确“零添加”的适用范围、判定条件及标注规范;建立严格的广告审查制度,对涉及“零添加”宣传的食品广告进行严格审核,禁止夸大、虚假宣传;加强对商家的宣传引导,督促企业诚信经营,从源头上杜绝“零添加”概念炒作。
强化监管执法力度,严惩违规违法行为。监管不力是“零添加”乱象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。目前,食品监管存在部门职责交叉、执法标准不一等问题,对违规使用“零添加”宣传的企业惩处力度不足。一些企业即便被查处,罚款金额相对其非法获利而言微不足道,难以形成有效震慑。某地市场监管部门曾查处一起“零添加”虚假宣传案件,涉事企业仅被处以少量罚款,整改后仍继续使用类似宣传手段。强化监管执法,需整合市场监管、农业、卫生等部门力量,建立协同监管机制,消除监管盲区;运用大数据、物联网等技术,对食品生产、流通、销售全链条进行实时监控;对违规使用“零添加”虚假宣传的企业,依法从严从重处罚,不仅要处以高额罚款,还要将其列入失信名单,限制市场准入,提高违法成本,形成强有力的监管威慑。
提升公众认知水平,增强科学消费能力。消费者对“零添加”概念的盲目追捧和认知不足,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市场乱象。许多消费者将“零添加”等同于绝对安全、健康,忽视了食品本身的营养成分和品质。同时,部分消费者缺乏辨别虚假宣传的能力,容易被商家的营销话术所迷惑。某社区调查显示,超七成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会优先选择标注“零添加”的产品,但其中仅有不到三成能准确理解“零添加”的含义。提升公众认知,需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科普,通过社区讲座、媒体宣传、学校课程等多种渠道,普及“零添加”的科学概念和食品安全知识;开展消费警示教育,曝光典型的“零添加”虚假宣传案例,提高消费者的警惕性和辨别力;鼓励消费者理性消费,关注食品的营养成分、生产日期、保质期等关键信息,形成科学健康的消费观念。
食品安全关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,容不得半点虚假和侥幸。禁用“零添加”虚假宣传,守护食品安全,必须规范市场宣传标准,斩断虚假营销的利益链条;强化监管执法力度,织密食品安全的监管网络;提升公众认知水平,凝聚科学消费的社会共识。唯有多方协同、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打击“零添加”乱象,才能让食品安全真正得到保障,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、吃得健康。
End
活动推荐、资料领取 | |
活动内容 | 领取方式 |
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 | 免费下载地址 |
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 | 免费下载地址 |
2025山东事业单位面试-历年真题汇总 | |
2025年每月时政分享 | 添加下方企微发送【时政】免费获取 |
扫码进备考群及时获取招考信息及备考资料 |
扫码添加【企微咨询】咨询考情、领取资料 |
注: 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,转载请保留出处。
(责任编辑: 潍坊新北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