整治人居环境 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
乡村是承载乡愁的沃土,是广大农民安居乐业的家园。近年来,我国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,取得了显著成效,但部分农村地区仍存在垃圾随意堆放、污水横流、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,不仅是提升农民生活品质、建设宜居乡村的必然要求,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、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。唯有多管齐下、久久为功,才能让农村环境美起来、乡村生活好起来。
完善基础设施,夯实人居环境根基。“基础不牢,地动山摇”,基础设施是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基石。浙江 “千村示范、万村整治” 工程中,许多村庄通过完善道路硬化、供水排水、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,村容村貌焕然一新,村民生活便利性大幅提升。然而,在一些偏远农村,道路泥泞难行、垃圾缺乏集中处理、污水管网缺失等问题依然突出。因此,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,统筹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,推进 “厕所革命”,完善垃圾收运体系,建设污水处理设施,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,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筑牢根基。
加强生态保护,守护乡村绿水青山。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,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。福建武夷山的村庄依托当地生态资源,发展生态旅游,既保护了自然环境,又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。但部分农村地区存在过度开垦、乱砍滥伐、农药化肥滥用等破坏生态的行为,导致水土流失、土壤污染等问题。要树立生态优先理念,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,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,减少面源污染;加强农村绿化美化,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,让乡村的天更蓝、山更绿、水更清。
注重文化传承,留住乡村独特韵味。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”,乡村文化是农村的灵魂。安徽西递、宏村等古村落,在环境整治过程中注重保护传统建筑和历史文化,保留了乡村的原汁原味,吸引了大量游客。反观一些地方在人居环境整治中,盲目拆除传统建筑,千村一面,失去了乡村特色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应与文化传承相结合,挖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,保护传统村落、古建筑和民俗文化;通过建设文化广场、村史馆等文化设施,传承和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,让乡村既有 “面子” 又有 “里子”,留住乡愁记忆。
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。通过完善基础设施、加强生态保护、注重文化传承,全方位、系统性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,必将绘就出产业兴、生态美、乡风淳的美丽乡村新画卷,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,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、幸福感。
End
活动推荐、资料领取 | |
活动内容 | 领取方式 |
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 | 免费下载地址 |
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 | 免费下载地址 |
2025山东事业单位面试-历年真题汇总 | |
2025年每月时政分享 | 添加下方企微发送【时政】免费获取 |
扫码进备考群及时获取招考信息及备考资料 |
扫码添加【企微咨询】咨询考情、领取资料 |
注: 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,转载请保留出处。
(责任编辑: 潍坊新北辰)